top of page
  • Dialogue Includes All

【記人事】打開通往黑暗世界的門 (Sin Chew)

藝文空間 記人事 2013-12-06 16:00


一直以為,一旦適應了黑暗,就能看到一點光亮,依稀找到方向。幾天前,我才發現,我從未體會過真正的黑暗。這是我的“黑暗中對話”的初體驗。最近吉隆坡雙子塔陽光廣場的國油科學探索展覽館迎來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展覽,即“黑暗中對話”。


這個從德國引進的體驗展覽主要概念就讓參與者在失明導覽員的引領下,進入特別設計的黑暗空間,這些空間仿照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打造,還通過音響、室溫、氣味營造更逼真的效果。於是,我們在黑暗中站在國家公園的瀑布前,腳踩著沙石,耳邊傳來了鳥叫流水聲;於是,我們在黑暗中逛了夜市,用手觸摸番薯黃梨,用嗅覺辨識出想要購買的香料;於是,我們在黑暗中越過了鬧市一條繁忙的馬路。


黑暗中,時間飛快流逝,在陌生的環境中摸索,當我們失去了熟悉的視覺,除了嘗試使用其他感官適應黑暗,手中那一把盲人拐杖,我們惟一的依靠就是35歲的失明導覽徐麗麗那把篤定的聲音。麗麗來自古晉,3年半前因為患上青光眼而失去了視力,自此活在黑暗之中。但憑著毅力及堅持,她從恐懼、害怕、失落中走出來,今年7月更是獨自離開家鄉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工作,每天還自己搭乘輕快鐵上班。


45分鐘黑暗之旅 體驗視障朋友的生活 展覽館裡的設計,有很多發人深思之處,例如在鬧市中的提款機,短暫失去了視力,對平日操作自如的提款機,竟然完全沒轍,還有在黑暗中購物的經驗,更讓我不禁好奇視障朋友是如何辨識錢幣。這到底要克服多少困難,他們才能過著我們覺得絲毫不費力氣的生活?單是想到這一點,我就不得不對他們肅然起敬。


而經歷了短短的45分鐘黑暗之旅就代表我們能在黑暗中生活?23歲的展覽館導覽員黃宏輝(譯名)認為黑暗中對話的展覽未必能夠達到這個目地,卻是一個讓人理解失明人士難處的好機會,他希望能夠藉著在“黑暗中對話”的工作,有機會影響一些來參與的決策者,日後就會有更多方便失明人士自由走動、工作的設施。在這裡,曾是馬來西亞殘奧隊游泳代表的宏輝找到了工作的使命。


從失明挫折中站起 推動國人關注眼疾將“黑暗中對話”引進馬來西亞的幕後功臣陳錦輝,本身也是一位視障朋友。2002年,事業處於巔峰期的他患上了青光眼,經過無數的求診、幾次的手術之後,醫生宣告束手無策。


他經歷過生命的低潮,自尊曾嚴重受挫,但最後在妻子、家人與信仰的支持下走出了陰霾,從以前金錢至上,到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工作,與妻子成立馬來西亞青光眼協會,推動防盲醒覺工作,希望喚起國人對於預防眼疾的關注。


這份熱忱引領他走向“黑暗中對話”,他在網上搜尋更多與視力相關的展覽而找到了在全球30個國家上百個城市已經落戶的“黑暗中對話”。 黑暗中對話以通過推出不同產品/服務的商業模式方式,打造有再造能力的社會企業,達至企業最終的社會目標,即改變社會對失明人士的既定印象、喚起公眾對失明人士的同理心,打造共融社會,當然最終協助更多失明人士擁有一技之長,除了在黑暗中對話工作之外,也能勝任社會裡其他工作。


馬來西亞黑暗中對話明年7月將遷入位於八打靈市的新建廣場,屆時面積更大,也將推出更多不同服務,例如黑暗餐館等,而最終希望建立失明人士學院。 徐麗麗在分享失明人士與人溝通之道,說了一句,“在失明人士的世界裡,如果你不說話,你並不存在。”她藉以解釋,失明人士是在聽到周邊的聲音才能覺得更自在,所以黑暗中對話強調的是失明人士與健視人士的對話。


“黑暗中對話”體驗展覽將在國油探索展覽館從明天開展至明年五月,如果有時間,不妨也來與黑暗進行一次對話,開啟通向失明朋友世界的那一道門,為建立一個共融社會而努力。


文:陳莉珍 攝錄:鄭麗恩


bottom of page